孩子总是坐不住、小动作不断,写作业拖拖拉拉,老师频繁反映上课走神……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是“调皮”“懒惰”,却可能忽略了多动症这一神经发育障碍。多动症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ADHD)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、多动和冲动行为,以下这些典型表现,家长需仔细辨别。
一、注意力缺陷:难以聚焦的“小迷糊”
多动症孩子并非故意不专心,而是大脑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较弱。他们常表现为:
学习分心:上课时容易被窗外鸟叫、同学文具声吸引,写作业时频繁摆弄橡皮、笔,或突然想起其他事而中断任务。
丢三落四:经常忘记带作业本、文具,书包和书桌杂乱无章,难以按顺序完成任务。
听讲低效:老师讲解时看似在听,实则心不在焉,常问“刚才说什么”,对复杂指令理解困难。
二、多动行为:停不下来的“小马达”
这类孩子仿佛装了“永动机”,活动量远超同龄人:
坐立不安:在课堂上频繁扭动身体、踢椅子,或离开座位走动;在家写作业时一会儿喝水,一会儿上厕所,无法安静完成一件事。
过度活跃:在需要安静的场合(如图书馆、电影院)也难以控制,可能突然跑跳、大声说话,甚至影响他人。
精细动作差:系鞋带、扣纽扣等动作笨拙,写字歪歪扭扭,常因粗心出错。
三、冲动行为:缺乏“刹车”的“小炮仗”
多动症孩子常因冲动而惹麻烦:
打断他人:在别人说话时突然插话,或未经允许拿走他人物品。
冒险行为:过马路时不看车,爬高、跳窗等危险动作频繁,缺乏安全意识。
情绪失控: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,或因争抢玩具与同伴打架,事后又后悔。
专家提醒: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,且影响学习、社交或家庭生活,建议立即至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。多动症需通过行为评估、量表测评(如Conners量表)综合诊断,避免误判为“性格问题”。早期干预(如行为管理训练、药物治疗)可显著改善预后,帮助孩子掌控注意力,发挥潜能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