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抽动症(抽动障碍)的表现多样且具有波动性,常以不自主、快速、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,可能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、学习和社交。具体表现如下:
一、运动性抽动:身体部位的“小动作”
简单运动抽动
面部:频繁眨眼、挤眉、皱鼻、噘嘴、撅唇、咧嘴、做鬼脸等。
头部/颈部:摇头、点头、歪头、耸肩、扭颈等。
肢体:甩手、握拳、抖腿、踢脚、踮脚尖,或手指快速屈伸等。
其他:腹肌收缩(肚子一鼓一鼓)、缩腹、扭腰等。
特点:动作突然、短暂(通常<1秒),可单独出现或交替发生,易被误认为“坏习惯”。
复杂运动抽动
组合动作:如摸鼻子、拍打自己、闻气味、旋转身体、跳跃等。
模仿行为:模仿他人动作(如学动物叫、模仿电视人物)。
秽语相关动作:少数患儿可能伴随自伤行为(如撞头、咬唇),需警惕。
二、发声性抽动:喉咙或口腔的“怪声音”
简单发声抽动
清嗓声:频繁“嗯嗯”“咳咳”清嗓子。
吸鼻声:用力吸鼻子,可能伴随鼻涕倒流。
吼叫声:突然发出短促的“啊”“哦”等声音。
动物叫声:模仿狗吠、鸟叫等。
复杂发声抽动
秽语:不自主说出脏话、粗话(多见于抽动秽语综合征,即Tourette综合征)。
重复语言:重复自己或他人说过的话(如广告词、歌曲片段)。
强迫性表达:反复问同一个问题,或说出与场景无关的话。
三、伴随症状与特点
波动性:症状可能时轻时重,紧张、疲劳、兴奋时加重,睡眠时消失。
共病现象:约50%患儿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、强迫症、焦虑症或学习障碍。
感官敏感:部分患儿对声音、光线、触觉过度敏感,易因刺激诱发抽动。
心理影响:因被嘲笑或误解,可能出现自卑、社交退缩、情绪波动。
四、家长观察要点
排除其他疾病:需与癫痫(伴意识丧失)、风湿性舞蹈症(肢体不自主舞动)、眼疾(如结膜炎导致的眨眼)等鉴别。
记录症状模式:记录抽动发生的频率、部位、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(如考试前加重)。
关注共病信号:若孩子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强迫行为或情绪问题,需及时就医。
若孩子出现上述表现,且持续超过1个月,建议尽早到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。抽动症虽无法完全“治愈”,但通过行为干预(如习惯逆转训练)、心理支持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,可显著改善症状,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生活。家长需保持耐心,避免指责或过度关注,为孩子创造包容的成长环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