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活动过度、冲动任性等症状时,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ADHD)。正确诊断需要综合多项检查,以下从专业角度介绍关键检查项目及流程。
一、临床访谈:医生与孩子的“深度对话”
医生会通过结构化访谈了解孩子的核心症状,包括注意力持续时间(如能否专注完成20分钟作业)、活动水平(是否在课堂上频繁离开座位)、冲动行为(是否打断他人说话)等。同时会询问家长孩子的发育史(如语言、运动发育是否延迟)、家庭环境(如父母教育方式)及学校表现(如老师反馈的学习困难),排除因家庭矛盾或学习压力导致的“假性多动”。
二、标准化量表评估:量化症状严重程度
常用量表包括Conners量表(家长/教师版)、ADHD评定量表(SNAP-IV)等。家长需填写孩子在家中的表现(如“是否经常丢三落四”),教师则反馈课堂行为(如“是否按时完成作业”)。量表结果可量化注意力、多动/冲动维度的分数,若超过临界值(如Conners量表总分≥15分),提示需进一步检查。
三、心理测试:排除共病问题
多动症常与焦虑、抑郁、学习障碍等共病,需通过韦氏儿童智力量表(WISC)评估认知功能,排除智力低下导致的注意力问题;通过儿童行为量表(CBCL)筛查情绪障碍;通过学业成就测试判断是否存在阅读、书写等学习技能障碍。若发现共病,治疗需同步干预。
四、医学检查:排除器质性疾病
需进行听力、视力检查,排除因感官缺陷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;通过脑电图(EEG)排查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(部分多动症患儿脑电波可能存在异常,但无特异性);必要时进行甲状腺功能、微量元素检测(如铅中毒可能引发类似症状)。若怀疑遗传代谢病,可能需基因检测。
五、观察法:在自然场景中捕捉行为
医生可能要求家长用手机录制孩子在家写作业、玩耍的视频,或到学校观察课堂表现,记录15分钟内注意力分散次数、离开座位次数等客观数据。这种“行为采样”能避免主观报告的偏差。
专家提醒:多动症诊断需满足“12岁前起病、症状持续≥6个月、在2个以上场景(如家、学校)出现”等标准。家长切勿自行判断,应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。早期规范诊断能避免误诊为“调皮”“懒惰”,让孩子及时获得行为干预、药物治疗等综合支持,改善长期预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