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动症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ADHD)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多在儿童期起病,核心症状可归纳为注意力缺陷、多动及冲动行为三大类,具体表现如下:
一、注意力缺陷:难以聚焦的“注意力散光”
学习场景:上课易走神,常盯着窗外发呆或玩文具,老师讲解内容“左耳进右耳出”;写作业拖拉,边写边玩,一道简单题目可能耗时半小时;阅读时频繁跳行、漏字,难以理解文章主旨。
生活场景:与他人对话时心不在焉,常答非所问;做家务或游戏时容易被周围动静打断,难以持续完成一件事;经常丢三落四,如忘记带作业、丢失文具或玩具。
数据支持:约70%-80%的多动症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问题,且症状持续至青春期后仍可能影响学业与工作。
二、多动行为:停不下来的“能量小马达”
肢体动作:手脚小动作不断,如抖腿、转笔、咬指甲;在座位上扭来扭去,甚至擅自离开座位;无法安静参与集体活动,如排队时频繁推挤他人。
活动场景:在需要安静的场合(如图书馆、电影院)仍大声喧哗或跑动;户外活动时过度兴奋,如攀爬高处、追逐打闹,不顾危险。
年龄差异: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满屋乱跑、难以安静玩耍;学龄期儿童则以坐立不安、小动作多为典型;青少年可能通过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释放精力。
三、冲动行为:缺乏“刹车系统”的决策
社交场景:打断他人谈话,抢答问题或强行加入游戏;难以等待轮流,如排队时插队、游戏时抢夺玩具;情绪易激惹,因小事发脾气或攻击他人。
风险行为:未经思考做出危险举动,如横穿马路不看红绿灯、从高处跳跃;说话做事不考虑后果,如答应他人无法完成的要求、随意泄露秘密。
长期影响:冲动行为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,甚至引发意外伤害,需通过行为训练和规则教育逐步改善。
科学干预:早发现是关键! 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,且影响学习、社交或家庭生活,建议尽早就诊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。医生会通过量表评估、行为观察及神经心理测试综合诊断,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,包括行为疗法、家长培训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。多动症并非“坏习惯”,而是需要理解与支持的神经发育差异,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!
